查看原文
其他

站在波留宁将军墓前(上)

王常福 外交官说事儿 2023-12-06


作者简介

(滑动查看更多)


王常福  山东龙口人,大校军衔;1964年,山东大学外文系俄语专业毕业,公派至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学习;先后在中国驻阿大使馆文化处、研究室、武官处工作;1970年9月入伍,曾任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处陆海空军副武官、武官处陆海空第一副武官、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馆陆海空军武官;退役后,曾担任北京航空联谊会副秘书长、代理秘书长。


本文音频



本文内容



/  编者按  /

在那一场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中,全世界人民走在了一起,不分民族,不分肤色,不分国度,站在同一个战壕,在一起并肩战斗。

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全世界反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,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,奋勇抗击法西斯,不但取得了本国的全面胜利,而且不惜人力、财力来帮助我国人民的伟大保卫战争,这样的国际主义精神将永存史册。

作者介绍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侧面,这也完全可以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种伟大精神。

——编辑:李金松


1

1

1

莫斯科新圣女公墓


新圣女公墓静谧安宁,人们悄声细语、脚步轻轻,唯恐打扰了长眠之人。于这些俄罗斯民族名人的墓碑群里,我找到了他——弗·帕·波留宁。

之所以专程前来他的墓前祭奠,不只为他是苏联空军上将、苏联英雄,也不只因为他参加过卫国战争,且战功赫赫,更因为他曾3次到过中国,前后6年,帮助中国军民抗击侵略、培训精英,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。

1983年初,我首次赴莫斯科任职时,弗·帕·波留宁上将刚过世不久,人们还沉浸在对他深深的怀念之中。

波留宁曾留下一篇完整的回忆录,叫做《完成国际主义义务》,收在《1937-1940在中国的天空》一书中。

弗·帕·波留宁

这位轰炸机出身的飞行员,出生于1906年;

23岁在航校学习时,即加入了苏联共产党;

1931年从航校毕业后,来到轰炸机部队。

两年后,他奉命以苏联军事专家组成员的身份来到中国,应新疆政府要求,驾机帮助平定暴乱,建设新疆航空学校。

1937-1939年,他作为援华志愿飞行员,率领轰炸机大队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。

第三次是担任苏中运输线上的苏方负责人,经他之手完好无损地将400架飞机交付中方。

回国后,他参加了卫国战争,指挥过布良斯克战区空军师和第六空军师,担任过驻波兰军队空军司令。其后,他在苏联军队中担任了一系列领导职务,任过多个加盟共和国的最高苏维埃代表,是拉脱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、苏共十九大代表。

波留宁曾多次执行过重大任务,一生战功卓著,曾两次获得“苏联英雄”光荣称号和两枚列宁勋章,在部队中有着崇高的威信。

1981年11月21日,波留宁上将因病去世,葬于莫斯科新圣女公墓。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武官,专门去他的陵墓献花,是感谢他对中国人民的帮助,以及为战胜日本侵略者所作出的贡献。

1

2

1

那个冬天,天气格外寒冷。深夜里,一行人身着便衣,乘火车自莫斯科向东而行,领头的人正是波留宁。那一年是1933年,日本人占领了东北,蒋介石正集中力量进攻江西红军根据地。在狂风怒号里,这一行人在远东一个不知名的小站下了车,在简易的木屋里,波留宁打开了接站人交来的公函。公函上只有一句短短的命令:“装配好飞机,准备转移。”

此时的中国,军阀统治,民不聊生,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。西北边陲的新疆,处于督办盛世才的把持之下,其表面上承认南京政权,实际上实行自己的统治。出于多方面考虑,盛世才开始对苏联友好。为加强实力,盛世才于1932年4月开办了新疆航空军官学校。教官主要从苏联以及东北、南京空军中聘请。而波留宁他们,正是将要赶赴新疆的一批教官。

冒着严寒,费了很大力气,他们挖出了被雪掩埋的木箱,将飞机零件逐一装配好。零下3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中,他们从早干到晚,不敢摘手套,因为怕手指冻在金属上。为不致被风吹跑,飞机加固了缆绳。

12月25日夜里,挂上炸弹、备足汽油的飞机起飞,在雪面上滑行了一段时间,终于离地。没有无线电通讯设备,没有氧气瓶,仅靠着仪表,在恶劣、复杂的天气条件下,他们翻越覆盖着云层的四千米高的塔尔巴加泰山峰。

石河子落地加油时,遭遇到原沙皇军队所属的俄罗斯侨民骑兵团,幸好骑兵团归属了中国政府,所以没有遇到麻烦。

飞机抵达乌鲁木齐上空时,波留宁他们发现有大批叛军人马正攻打要塞,不时闪出枪炮的火光。飞机降低了高度,轮番向叛军密集处投掷杀伤弹,地面腾起爆炸的烟雾,机枪开始扫射。叛军似乎没有见过飞机,被突然的空袭吓坏了,仓惶逃窜,四处奔跑,在雪地上留下横七竖八的尸体。

叛乱被镇压下去,而战友柯斯嘉·金斯科夫驾驶的飞机被叛军打伤,金斯科夫被城里守军所救,飞机被拖到城墙边伪装了起来。

镇压叛乱之后,波留宁他们担负起培训中国飞行员的任务。苏联提供了一些飞机及装备,波留宁被指定担任校长的航空总顾问。

当时的新疆欠缺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人,挑选学员困难,好不容易招了一些飞行预科生,上课时,很多学员从来没有见过飞机。俄国人不懂中文,学员不会俄语,学生、老师都感觉吃力。但学员十分勤奋,有时会忘记吃饭和休息。终于可以飞上天,学员们十分兴奋,下了飞机,他们围成一团,挥动着手,互相庆贺。

平日里,师生有着良好的关系,学员们普遍对教官有一种报恩心理。有时候,他们会拿来一篮苹果或其他东西给教官,如果被拒绝,学员会生气。

令波留宁他们看不惯的是当时中国军队中存在的官兵差别,军官傲慢地对待士兵,甚至打骂、折磨。波留宁曾看见一名学员因饭盒不慎掉了而遭到军官打骂,士兵不敢避让,老实站着并向军官鞠躬。

飞行并非一帆风顺。有一次,波留宁与领航员季莫菲也夫·米柴尔斯基被派飞往南疆。天气很恶劣,云层将山全部遮住,返回时,油料已经不够。飞回去已没有可能,只有寻找场地降落。很幸运,在山顶,他们发现了一块平坦地方。这样做依然冒险,但没有办法,飞机上没有降落伞。

波留宁减低速度,小心飞入山谷,左面是悬崖,右面是深渊。飞机剧烈颠簸后,终于着陆。跳下飞机,大家拥抱在一起:“好险,我们都活着!”

领航员下到山谷寻求帮助,波留宁一个人留下看守飞机。夜幕降临,峡谷里风在呼啸冻得使人受不了,饥寒交迫的波留宁坐到天亮,一夜没有合眼。

第二天早晨,终于等来了人,飞机加上油,检查好各种部件,又飞回乌鲁木齐。

山区里的飞行,每次都要冒着危险。天气变化无常,人烟稀少,单独处于这样的环境中,很少有活下来的希望。因此,波留宁他们执行任务时,都要备好食物、小刀及其他必需的东西。

还有一次,他驾机去外面执行任务,几天后回机场一看,机场上的飞机全不见了。原来,一场飓风袭来,刮断了飞机的固定缆绳,将飞机吹进了山谷里。18架飞机,没有一架可以修复。

1934年深秋,波留宁完成了任务轮换回国。当地政府为他们举行了热烈的送行仪式。



-未完待续 -


图文 | 王常福

编辑 | 外交官说事儿 小慧

更多精彩

敬请关注“外交官说事儿”

联系我们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